路人甲 管理員


註冊時間: 2009-04-09 文章: 4813
|
發表於: 星期六 九月 06, 2014 9:58 am 文章主題: 拔火罐 |
|
|
[轉載]
拔罐療法又稱「吸筒療法」、「火罐氣」,古稱「角法」。早在西漢時期,《五十二病方》中已經載有關於「角法」的記載,類似於後世的火罐療法。而國外古希臘、古羅馬時代也曾經盛行拔罐療法。
古時拔罐主要為外科治療瘡瘍時,用來吸血排膿。後來又擴大應用於內科病症。隨著醫療實踐的發展,罐的質料和拔罐的方法得到改進,治療範圍亦漸漸擴大。現在連治療內科疾病如頭痛、腰痛、眩暈、面癱、咳嗽、腹痛、甚至減肥等,亦經常拔罐針灸配合使用。
具體操作
中醫學認為,外感六淫、內傷七情、飲食勞逸,在正氣旺盛,生理功能正常的情況下,不會導致人體發病。只有正氣虛弱,人體的臟腑經絡氣血陰陽的功能紊亂,才會成為致病因素,使人發病。而拔罐療法就是以罐為工具,利用燃火、抽氣等方法產生負壓,使之吸附於體表,通過對人體體表穴位的局部刺激,造成局部瘀血,以達到調節經絡、通行氣血、消腫止痛、祛風散寒、扶助正氣,祛除體內的病邪等作用。
常用的拔罐方法
1. 留罐 又稱坐罐:將罐吸附在體表後,使罐吸拔並留置於施術部位約5-10分鐘,然後將罐起下。此法是常用的一種方法,應用於一般疾病。
2. 走罐 又稱推罐:拔罐時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膚或罐口上,塗一層潤滑劑,再將罐拔在所要施術的部位。然後,醫者用手握住罐子,向上下或左右往返推動,令局部皮膚紅潤、充血,然後將罐起下。適用於面積較大、肌肉豐厚部位,如脊背、腰臀、大腿等部位。
3.刺血拔罐 又稱刺絡拔罐:在應施術部位的皮膚消毒後,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或用皮膚針叩打出血後,將火罐吸拔於點刺的部位使之出血。一般刺血後拔罐留置10-15分鐘,多用於治療外科疾病如丹毒、扭傷、乳癰等。
拔罐的注意事項
如皮膚傷口不易愈合者、孕婦,及皮膚潰瘍者更需慎用拔罐治療,而非任何人都適合。拔罐適應症極多,建議市民到中醫診所求診,以取最好療效。
雖然拔罐對於治療很多疼痛和疾病都有一定作用,但是拔罐只是一種理療手段,不要過度依賴拔罐的作用,應該及時求診進行檢查,拔罐只可作為一個輔助的治療方法,而不是完全依賴拔罐就可以治療各種疾病。
以上資訊僅供參考,詳情需向註冊中醫師查詢。
靈實中大中醫教研中心
陳綺琪醫師 _________________ 路過的行人 |
|